如今,撇除中本聰不談, 真正握有龐大籌碼的,不再是礦工, 而是像 BTC 現貨 ETF、MicroStrategy 這類超級機構實體。
這群新進玩家的決策邏輯, 早就不是「減半」或「四年週期理論」這種老掉牙的東西。
他們看的,是宏觀流動性、利率環境、資金成本,以及 BTC 作為黃金以外替代性儲值資產的潛力。
【對四年週期論的看法】
有一群科學家,從一個小孩出生起就持續觀察他的身高成長曲線。
他們發現,這孩子從出生到 18 歲都在長高。
於是他們做出結論: 「照這趨勢下去,到 80 歲時,他會長到八公尺高。」
聽起來很荒謬吧?
這種簡單粗暴的線性外推,本質上是一種邏輯謬誤。 只看樣本與時間週期,卻完全忽略了背後的結構性變化與驅動因子。
幣圈的「四年週期理論」,其實也一樣。
所謂的牛市, 本質上只是遠古巨鯨倒籌碼給後進場者的過程。 只有「邊漲邊賣」的行情,才能讓這些老傢伙順利出貨; 在正常流動性下,他們根本不可能出那麼多貨。
2021 年以前的牛市,BTC 還屬於小眾資產, 所以都是「單頭牛」——澆一波就結束。
但 2021 年之後, 隨著市場流動性改善、機構資金進場, 整體波動率變低, 牛市開始演化「多頭牛」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 我並不認為「四年週期」會永遠成立。
當比特幣從邊緣資產逐漸走向主流資產, 未來的結構應該會變成: 一個更大的主週期,套疊著多個小型牛熊循環。 而這個主週期的長度,很可能會超過四年。
事實上,上輪週期已經開始出現類似現象: 64K 與 69K 兩個牛頂之間,夾著一段「519 微型熊市」。
這輪週期更明顯: 從 2024 年 3 月的 73K,到 2024 年 8 月的 49K, 再到 2025 年 1 月的 110K,以及 2025 年 4 月的 75K—— 這些都只是大週期裡的小型回調, 而非真正的熊市。
所以從市場承接能力來看, 隨著流動性越來越好,牛市延長其實完全合理。
再說回籌碼面。 「四年週期理論」其中一個核心論點, 是它與減半事件綁定, 但隨著 BTC 不斷被挖出, 未挖出的比特幣總量在整體流通中的占比越來越低。 減半影響的只是邊際供應, 而這個邊際量本身也越來越小。 理論上,它對市場的實際影響,也應該隨之遞減。
這點從市場反應就能看出來: 2020 年減半前後,市場反應劇烈、波動明顯; 到了 2024 年,要不是有人特別提醒當天是減半日, 光看前後 K 棒,你可能以為那只是個普通交易日。
過去礦工握有相當大量的 BTC, 由於成本抬高帶來的暫時性拋售行為, 確實能影響市場節奏。
但如今,撇除中本聰不談, 真正握有龐大籌碼的,不再是礦工, 而是像 BTC 現貨 ETF、MicroStrategy 這類超級機構實體。
這群新進玩家的決策邏輯, 早就不是「減半」或「四年週期理論」這種老掉牙的東西。
他們看的,是宏觀流動性、利率環境、資金成本,以及 BTC 作為黃金以外替代性儲值資產的潛力。
所以從客觀邏輯來看, 我不認為「四年週期理論」是有道理的。
現在市場的疲軟, 更多只是因為部分人仍相信四年週期存在, 而這種信念本身, 反而透過反身性(reflexivity)影響了短期價格。
回覆